西街“赋”业记:益企联盟“赋”出民心佳境

时间:2025-11-11 09:37:27 来源: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
  湖北省赤壁市西街社区地处城区金三角商业核心区,总面积1.7平方公里,居住总人口16458人,受多重因素影响,社区失业人员达1245人,失业率7.5%(长期失业256人、短期失业989人),低保及困难群众失业率更高达24.2%。一边是失业居民“没技能、怕离家”的求职焦虑,一边是辖区企业“招工难、留工难”的用工困境。面对这一现状,社区党总支以“党建引领”为核心,通过“益企联盟”用实打实的举措破解民生难题,让中年失业群体重燃生活希望。
  聚合力破解供需“错位关”
  “我们缺有经验的家政人员,可招了好久都没人来”“我想找个离家近的活儿,能照顾老人,可不知道哪儿有合适的”—— 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时,企业和失业居民最常说的话。传统帮扶中,居民找岗与企业招工如同 “两条平行线”,供需错位成为最大堵点。面对这一困境,社区党总支书记丁毅牵头破题,先向蒲圻街道申请政策支持,再联动赤壁市劳动局对接全市用工企业,2023 年成立并联合向日葵社会服务中心开展“地毯式”背调,为辖区失业者建立“一人一档”,记录技能、意向及家庭情况;整合16家辖区企业签订《就业帮扶协议》,并协助企业建党组织促资源共享。绘制“资源图谱”,形成“企业点单、社区派单、机构接单”机制。
  定制化打通赋能“服务关”
  就业赋能开展“订单式培训”——为女性开月嫂、家政课,为大龄者设电动车维修、物业后勤实操课,为有兴趣者对接新媒体直播培训。
  失业三年的刘大哥总抱怨钱难赚,失业在家,愁了就喝酒打牌,输了回家就拿孩子小阳撒气。巴掌落得多了,小阳就把自己锁进游戏里——那里没人吼他,更没人动手。妈妈常年在外,电话里的声音,还没游戏音效真切。“病根在家长身上,得先帮刘大哥立起来。”向日葵中心迅速牵起一张网:社区帮忙对接了技能培训并安排上岗,民警来讲“动手的底线”,妇联送来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学校留着小阳的座位,亲戚也常来坐坐。三个月后,刘大哥穿着新工装接小阳放学,递过去一颗奶糖。孩子愣了愣,慢慢牵住父亲沾着机油的手。如今小阳背着书包上学,刘大哥戒了酒,晚上会笨手笨脚问作业。帮扶小组常来看看,阳光一点点爬进这个曾蒙尘的家。
  职业赋能之外还有针对失业者的心理疏导培训,帮失业者打破“我不行”的壁垒。家庭支持联动妇联、学校、民警化解家庭矛盾。针对婆媳育儿矛盾,借月嫂培训普及科学知识,调解家庭纠纷。
  建机制打通长效“保障关”
  帮扶不能是一阵风,得让居民能长久受益,让项目能持续运行,这是社区干部和居民达成的共识。针对部分居民“等靠要”的被动心态,社区推出“志愿服务换培训”机制——居民参与社区环境整治、助老送餐等志愿服务满10小时,即可兑换技能培训名额。这一举措让27名原本“坐等安排”的失业者主动走进培训班,实现从“要岗位”到“学技能”的思想转变,真正明白“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奋斗”。
  辖区小微企业想申请就业创业补贴,却因流程复杂望而却步;失业居民不知道能享受社保补贴,白白错过福利。社区志愿者联动人社部门,将专业政策转化为通俗易懂的《政策申报流程图》,手把手协助小微企业完成补贴申报,企业拿到补贴后新增就业岗位;同时为符合条件的失业居民办理社保补贴,减轻生活压力,形成了“政策红利—企业发展—岗位增加”的正向循环。
  此外社区还引导“妈妈工坊”制作手工艺品、“小确杏”饮品将公益售卖利润注入社区公益基金;联动“益企联盟”企业,将年度利润的1%捐赠给基金,目前基金已累计达5.2万元。这些资金专门用于补贴培训物资、购买心理服务、帮扶困难家庭。
  凝共识打通治理“融合关”
  “社区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,现在日子好过了,也想为社区出份力”——这是成功再就业居民的心声。随着帮扶项目推进,越来越多的失业居民、企业从“受助者”“参与者”转变为“共建者”,形成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。
  社区从失业居民中培育42名骨干,组建“向阳志愿服务队”,参与“红心物业服务集市”“社区环境整治”“助老送餐”等活动;邀请成功再就业的刘先生等居民分享求职经历和工作心得,带动邻居成功入职,形成“互助共进”的良好氛围。家政公司通过“益企联盟”扩大规模后成为赤壁市最大家政企业,不仅主动捐赠物资、资金支持社区公益,还为失业居民提供更多实习岗位;商超为失业摊主提供“便民服务点”,既解决就业问题,又为商超引流。
  社区还依托居民议事平台,邀请失业居民、企业代表共同讨论“培训内容优化”“公益基金使用”等议题,今年已收集有效建议18条,其中“增设电商直播培训”“开放社区共享空间”等12条建议落地实施。
  从破解供需错位的“牵线搭桥”,到直击痛点的“精准赋能”,西街社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,牢牢抓住“资源整合”与“能力激活”两大关键,不仅让居民重获生计、家庭重建和谐,更让企业从“用工焦虑”走向“反哺公益”,让社区从“治理痛点”变为“幸福家园”,更彰显了基层治理的民生温度与实践力量。
精彩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