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要闻

“五友工作法”构建全龄友好幸福共同体

时间:2025-11-28 来源:组织人事报
  浙江宁波鄞州区钟公庙街道欢乐海岸社区成立于2017年,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新兴现代化社区。辖区总户数3788户,人口结构多元,以青年家庭为主,兼具老年常住人口与幼龄儿童,呈现出“三多一高”的特点:青年精英多、双职工家庭多、多元服务需求多、居民对生活品质期望高。

  面对资源少、需求杂、治理难等共性挑战,欢乐海岸社区党委坚持以“潮领友社”党建品牌为引领,在实践中探索通过建强“朋友联建”,做优“老友服务、青友发展、小友共育”,实现“好友治理”的“五友工作法”,全面推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,努力实现居民“欢乐无忧”的美好生活愿景。

  深化“朋友联建”

  织密党群连心网


  贯通四级联动“组织链”。构建“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四级联动机制,将社区细分为11个网格和34个微网格,实现党的组织与社区治理网格“双网融合”,确保党的组织覆盖到边、治理力量下沉到底。设立红色公益达人、网格智治达人、文化传承达人、创客孵化达人等多个赛道分类挖掘贤达能人,建立社区党员居民“达人储备库”。

  建强党建联建“朋友圈”。创新区域化党建模式,联合高校、企业、部门等60家共建单位,组建多元协同的“红色生态圈”。通过“三张清单”(资源清单、需求清单、项目清单)机制精准对接,实现“组织共建、资源共享、事务共商、活动共办”。

  探索社会企业“连心网”。成立街道首家社区社会企业——“友社”社区公司,探索“公益+低偿”服务模式,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自我“造血”。以空间置换方式引入小蒙成长馆、松鼠堂、邵伟飞美育工作室等20余家合作伙伴,盘活2900平方米社区空间资源,提供低于市场价的普惠服务。

  优化“全龄服务”

  构建友好生活圈


  做优“老友服务”。创设老年学堂学习场景,开设家门口的老年大学,先后推出声乐、朗诵、国画、编织、太极拳等10余门课程,年服务老年人3840人次。创新“空间置换”模式,引入中医义诊、心理咨询、宠物义诊等解忧服务,每周服务80余人次;组建“临时亲友”陪诊团等多支志愿队伍,吸纳180余名微网格员、党员居民开展服务,帮扶病弱老人。

  激活“青友发展”。聚焦青年需求,建强“友社UHO”青年家庭发展综合体,设置共享自习室、共享直播间、个案工作室,提供留学规划、创业辅导、技能培训、资源对接等12项服务,支持青年创业成长,孵化禺善中医等青年创业项目6个。成立青年“友声”宣讲团等8支文化团队,培育社区篮球队等体育社群,年均举办文创市集、体育比赛等活动60余场,让新兴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生力军。优化“合伙人生态圈”,以多元服务筑基、专业集成破局,提供舞蹈、声乐、瑜伽等20余门青年课程,年均服务青年1500人次。

  创新“小友共育”。聚焦儿童成长,引入宁波市青少年宫资源开设科创美育课程,联合专业机构提供普惠托育。引入书法、美育名家设立“大咖工作室”,特色课程年服务儿童超1200人次。开发“小友‘瓣’事”儿童参与微治理项目,培育46名“小管家”参与微治理,打造家门口的“小友成长营”。

  完善“好友治理”

  打造协同共治体


  建强“友邻议事厅”。打造多层次协商议事平台,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,统筹协调业委会、物业公司三方主体,联动网格员、志愿者、社会组织、辖区单位、专业人才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,建立“提出议题—敞开议论—民主决议—分工落实—反馈评价”的闭环议事协商机制。

  探索“志愿欢乐币”。创新数智赋能机制,实行“一网统管”,将人、事、地等要素纳入网格管理,依托数字化手段实现高效运行。推出“欢乐·家”线上预约系统,实现活动预约、空间使用等便民服务“一指办理”。发挥社区周边商圈作用,创新“红色商圈治理联盟”,推行商户星级评定与资源反哺挂钩机制,设立“道德银行”和“欢乐币”积分激励体系,通过参与志愿服务、社区治理获取积分,用于兑换服务,有效激活了各类组织参与的内生动力。

  用好“友爱公益金”。将社区社会企业利润的20%汇入社区“友爱”公益基金,专项反哺于社区民生项目和公益服务,包括但不限于资助“一老一小”关爱服务项目、完善社区公共设施、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培育、开展邻里文化活动等。通过“空间运营—服务增值—反哺民生”的良性循环,已创造31.1万元营收,有效增强了社区自我“造血”和服务能力。

  启示

  强化党建引领,扩大组织网络。充分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,依托“社区党委—网格党支部—楼栋党小组—党员中心户”四级组织体系,联动60余家共建单位持续深化“一社一校”“一社一企”“一社一部门”党建联建机制,不断拓展区域“红色生态圈”,实现党的组织覆盖与治理力量深度融合。

  突出需求导向,破解民生所需。立足全龄友好社区建设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青”的实际需求,通过建强议事平台、深化数字赋能、完善激励机制,广泛引导各类组织及全龄段居民参与共治,推动社区治理从“被动处置”向“主动协同”转变,服务供给从“统一配给”向“按需定制”跃升,实现服务精准投送、民生实事高效解决。

  创新治理模式,赋能组织发展。积极探索社会企业等可持续发展路径,以运营收益反哺社区民生。同步加强文化品牌塑造、活化公共空间,促进社区从“陌生相邻”走向“睦邻共生”,形成党组织统一领导、各类组织积极协同、群众广泛参与的可持续治理新格局。
责任编辑:熊婕 标签:
精彩推荐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