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前总觉得社区工作千头万绪,使不上劲。现在好了,专业社工带着我们干,目标明确、方法到位,看着邻里矛盾化解了、老人孩子笑了,这心里甭提多踏实!”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溪社区“红邻会客厅”,志愿者洪丹丹边整理活动物资边感慨道。这番朴实话语背后,是新溪社区将治理“堵点”化为幸福“支点”的生动实践。
自2024年起,新溪社区积极探索“社区党委引领、专业社工赋能、志愿服务协同、多方资源整合”的治理新路径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新一青”重点群体,让专业服务与志愿热情同频共振,精准滴灌至居民心坎。
党建引领,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握指成拳” “治理资源分散、服务力量薄弱曾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短板。”新溪社区党委书记在月度联席会议上直言。为此,社区党委将“社志融合”纳入党建重点任务,构建起“社区党委-网格党支部-楼道党小组”三级组织架构,确保党的领导直抵治理末梢。
社区通过“新·溪人才培养计划”,培育“党员+社会组织负责人+专业社工+志愿者”的复合型服务队伍。社区党委牵头建立月度联席会议制度,围绕需求与资源匹配难题“现场会诊”。
针对老年群体精神慰藉不足、双职工家庭育儿难等“里子需求”,社区引入长兴众公益志愿者协会等专业力量,由6名专业社工带领892名志愿者构建“1名社工+骨干志愿者+机动志愿者”的网格服务矩阵。
“现在活动前有培训、过程有督导、后续有反馈,我们志愿者不仅热情高,本领也更强了!”一名志愿者感慨。
专业赋能,从“粗放服务”到“精准滴灌” “以前志愿服务基本就是扫扫地、发发传单,现在可大不一样了!”在青少年“新程溪引”成长社,新溪社区对社工和志愿者实施“双轨制”培养:一方面开展“价值观+伦理+技能”三维专题培训,提升专业能力;另一方面建立督导支持系统,关注志愿者及辖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。
精准源于深入。社区工作小组在专业督导下,耗时数月走访数百户家庭,运用“眼到细节、心到问题、手到记录”的“沉浸式”调研法,摸清群众“真需求”。针对摸排中发现的独居老人吃饭难、幼儿托管难、新市民融入难等问题,社区精心设计打造了“爱的迁徙”“共享奶奶”“0-3岁科学养育”“青年夜校”“百姓V视”等5大品牌项目。
“这个‘共享奶奶’项目真好,志愿者阿姨们不仅接孩子,还教他们做手工,解决了我们双职工家庭的大难题!”居民王女士由衷点赞。
机制创新,从“被动参与”到“主动创造” 志愿服务如何可持续?新溪社区用“服务换服务、助人即自助”的志愿生态给出了答案。社区创新推出“志愿者积分兑换”机制,志愿者可通过服务积累积分,兑换日用百货、健康体检,甚至享受物业费折扣、停车优惠。“积分不只是奖励,更是对我们付出的认可!”“百姓V视”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说。
社区积极动员服务受益者成为志愿者,曾经的“受助者”变身“助人者”。在“银龄驿站”,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陪伴;在“小哥e站”,外卖骑手利用休息时间担任社区“移动探头”。这种“被需要”的价值感,成为志愿服务持续涌动的内生动力。
社区还挖掘有一技之长的居民成为专业志愿者,让社工作为项目督导,盘活闲置阵地,打造“红邻会客厅”“护苗研学馆”等多元场景。
资源整合,从“社区独奏”到“社会合唱” “您捐的不只是一份餐,更是给环卫工人的一份尊重。”在新溪社区党委推动下,198家商户成立商圈联盟“爱心驿站”,认领“爱心餐”“缝补小站”“公益蛋糕”等10个公益项目。每季度公布商户“红黑榜”与积分激励,让商户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截至目前,已评选爱心商户65家,累计减免物业费达10.9万元。
2024年,社区还成立“强社公司”,通过盘活闲置资产、合作经营、招引项目合伙人等模式,年增收超百万元。这些收益反哺于民,新建社区卫生院、百姓健身房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,形成了“社区经济发展—服务设施改善—居民获得感提升”的良性循环。
截至目前,新溪社区已培育志愿服务队12支,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,服务居民3.5万人次,解决群众关键小事675件。从“爱心驿站”的助农增收,到“幼儿托管”的暖心服务;从“生日微心愿”的温情传递,到“青年夜校”的技能提升,不仅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,更营造了“邻里守望、互助共赢”的社区文化。
责任编辑:熊婕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