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要闻

山东费县:“五能一体”解锁城市社区共富“密码”

时间:2025-09-04 来源:中国城市报“城市党建”周刊
 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,不仅是连接民生需求和发展动能的关键节点,更是优化公共服务、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接口。近年来,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聚焦建设“品质社区·幸福家园”,探索实施公共资源释能、社区基金蓄能、三社联动聚能、创育企业增能、社企联建拓能的“五能一体”社区共富行动,持续激发基层治理与发展的内生动力,走出一条“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资本、服务变效益”的共富新路径,为推动城市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。

  公共资源释能

  释放创富潜力


  社区公共资产是支撑社区创富的“基本盘”,激活这部分资源,才能让创富“有米下锅”。针对以往社区公共资产“底数不清、权责混乱、闲置流失”等痛点,费县以“清、腾、活”三步法推动公共资源“醒过来、用起来、富起来”。

  全域摸排清家底。由组织部门牵头,整合住建、资规、法院等多部门力量,通过现场勘验、图纸比对、合同核查,对城区74处社区综合服务用房、178个小区公共收益开展“地毯式”清查,梳理出疑似违规占用或闲置资产54处,将77.8万元小区公共收益纳入规范管理,让“糊涂账”变成“明白账”。

  分类施策促腾退。建立“易盘活、不易盘活、难盘活”分级台账,实施差异化处置。对产权清晰、占用方配合的,由街道牵头协商腾退;对拒不配合的,通过法院依法执行。目前已成功收回36处资产,总面积达7430余平方米。

  精准盘活提效益。坚持“还利于民、增益于民”原则,对每处资产实行“一房一策”评估,通过委托、租赁、共建等方式引入“共富合伙人”,比如将闲置仓库改造成社区便民超市,把空余用房打造成托育驿站,让沉睡的空间资源转化为社区创富的“空间资本”,实现“闲置资源”变“创富资产”。

  社区基金蓄能

  筑牢共富根基


  为破解社区创富中存在的资金困境,费县创新社区慈善基金体系,构建“筹、管、用”全链条机制,为社区发展注入“源头活水”。

  建强体系,优化慈善生态。由组织部门牵头,指导街道与县慈善联合总会合作,为20个社区设立慈善基金账户,构建“1+5+N”体系,即以街道为核心统筹资源,聚焦助老、助学等5类定向帮扶项目,吸纳企业、居民等多元力量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社会协同、群众参与”的慈善生态。

  多元拓源,扩大基金规模。实施“三阶筹资法”扩容基金“蓄水池”,初期由国企注入“启动金”,中期通过企业捐赠、居民微捐、公益活动募集扩大规模,后期从社区经营性收益中提取20%—30%反哺基金,形成“取之于社、用之于社”的长效机制。目前,20个社区慈善基金已募集善款25万余元,开展服务160余场次。

  严格监管,保障规范运营。严格执行“来源、用途、审计”三公开制度,通过社区公示栏、线上平台实时披露基金信息,并由街道党工委全程监督资金流向,坚决杜绝违规操作,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。

  三社联动聚能

  激活城乡循环


  社区创富既要“向内挖潜”,更要“向外联结”。费县以“三社联动”为纽带,构建城乡资源互通的产销体系,让社区消费反哺乡村发展,实现城乡共富。

  三级体系打造产销闭环。建立“县级联合总社、城市社区、村级合作社”三级共同体,34个城市社区与33家村级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,明确农产品供应、推广、分配等权责,形成“农户有产出、社区有销路、居民得实惠”的闭环。同时,创新社区销售合作社模式,建立新型合作社辅导员聘任制度,激发社区“带货”动力。

  线上线下打通流通堵点。线上打造“费县农发”团购平台,融合小区微信群等社交渠道,实现信息发布、订单支付、配送上门一体化,并组建由外卖小哥、社区工作者、物业等专兼职配送队;线下常态化举办“烟火邻里”社区集市,建设1处仓储基地和4处“社区鲜仓”,用“前置仓”模式打通农产品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品牌赋能保障多方共赢。打造“费县优品”区域公共品牌,统一农产品包装与品质标准;推行“订单农业+保底收购”机制,配套消费积分、会员折扣等激励措施,既让农户“卖得稳”,又让居民“买得值”。目前,16个试点社区带动23个村级合作社、35类农产品销售,销售额达8万余元,推动实现农民增收、社区增效、居民受益。

  创育企业增能

  提升服务效能


  社区服务既要“有温度”,也要“可持续”。费县探索培育社区社会企业,以专业化、市场化运营破解服务“公益难持续、商业缺温度”的困境,让社区创富与服务提升同频共振。

  政策支持强保障。坚持试点先行,以居委会为特别法人主体,配套“社区社会企业章程”,明确服务宗旨与经营范围;出台“培育十条”,从资金补贴、人才支持、场景供给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撑,目前已注册5家社区社会企业,搭建起专业服务平台。

  多方协同重培育。联合工信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联动指导机制,全程帮办注册、资质办理等手续;携手团县委启动大学生实践计划,招募5名高校学子参与运营,充实专业人才储备,形成“部门指导、专业团队、志愿力量”的培育合力。

  靶向服务惠民生。聚焦民生所盼,推行筑巢引凤、场景自营、项目合作等运营模式,提供养老托育、物业服务、社区治理等专业化服务。兴业社区推出暑期全日托服务,采用“低偿+公益”“托管+教育”模式,引进专业团队运营,叠加志愿力量补充服务,开设课业辅导、兴趣拓展等课程,保证了运营可持续性与居民可及性。

  社企联建拓能

  拓宽共富路径


  社区创富不是“独角戏”,而是“大合唱”。费县推动社区与商街店铺、爱心企业深度联动,以机制创新凝聚共富力量。

  试点先行筑框架。为确保社企合作精准有效,选取杏园社区、杏坛社区等5个社区开展试点,引入6家共富企业参与家政服务、日间照料、共富工坊等项目,社区与企业签订联建协议,明确权责边界与合作路径,同步建立法律顾问全程参与机制。通过明确合作主体、规范合作流程,为模式落地搭建基础框架。

  机制创新聚合力。构建系统化合作机制,推动多元主体深度融合,以和平里?邻里中心为载体,探索打造“345”融合共富机制,“3”即“社区、合作社、商户”三位一体平台,“4”即发展城乡融合联盟、街巷便民商区、烟火邻里市集、岗位对接工坊等四大互惠领域,“5”即通过组织联建、资源联用、项目联营、人才联育、风险联防“五联”机制,激活闲置资产与企业优势,推动商社联创共享。

  共建模式保收益。为实现社企合作可持续发展,创新“所有权归社区、经营权归企业、收益权共享”的共建模式,明确社区在项目净收益中占比不低于30%,既保障社区集体与居民权益,又激发企业参与运营的积极性。目前5个试点社区已全部实现常态营收,为模式复制推广积累了实践经验。
责任编辑:陈桵 标签:
精彩推荐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