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午10点,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小王庄村的文化广场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。滨州市博物馆“甲骨文”志愿服务队的展台刚支起,精美的青铜器图片便在孩子们手中传阅开来。“看,这是古代的‘计谋书’!”志愿者指着甲骨文拓片,讲述古代三十六计智慧。孩子们围拢在一起,眼神专注,别开生面的“历史文化”课,让乡村文化广场更显鲜活生动。这已是“文脉惠民 博古润乡”志愿服务项目在暑期走过的第8个村庄。暑期,既是志愿服务力量充盈的黄金期,也是社会服务需求集中的关键期。如何让这股充盈的力量精准浇灌民生需求?滨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紧扣暑期特点,构建“统筹联动、精准对接、专业赋能”三大工作机制,推动志愿服务从“散点开花”向“系统集成”转变。
统筹联动,构建全域服务网 滨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市级统筹、部门联动、县(市、区)落实,构建起纵向贯通市—县—乡三级,横向覆盖15个职能部门的协同体系,有效打破资源壁垒,形成服务合力。市级层面率先制定暑期志愿服务工作方案,明确托管服务、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,协调文旅局、教育局等15个部门及群团组织划定职责分工,建立“每周沟通调度”联动机制,确保有序推进。各县(市、区)积极对接市级部署,联动本地职能部门共同发力。滨州市统筹整合全市党群服务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乡镇(街道)社会工作站等场所1000余个,构建起覆盖所有乡镇(街道)的“15分钟志愿服务阵地圈”,累计为暑期7类主要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场地支撑2800余场次。
精准对接,解好民生方程式 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,那里有会跳舞的数字和会说话的算珠!”在邹平市高新街道兴业社区“向阳花”暑期公益课堂上,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张佳宁的“魔法珠心算课”让孩子们兴致盎然。通过“数手指”“摆积木”等方式,让原本枯燥的数学变成了奇妙的探险,孩子们眼里闪烁着好奇与成就感。这是滨州市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需求的缩影。该市以“群众需求在哪里,志愿服务就到哪里”为原则,建立“需求摸排—资源匹配—项目落地”闭环机制。在需求端,通过社区走访、线上问卷,精准锁定“双职工家庭、新就业群体家庭子女暑期托管难”等迫切问题;在资源端,根据需求清单定向链接——针对托管需求,联动工会、团委、妇联、社区、学校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等组建专业托管团队;在项目端,设计差异化服务,如为学生群体开设托管班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启动87个暑期志愿托管班,服务2000余个家庭,有效缓解家长“看护难”,让志愿服务成为实实在在的“解忧”之举。
专业赋能,筑牢安心防护墙 暑假期间,筑牢青少年安全防线至关重要。在滨州市120指挥调度大厅,孩子们的眼睛扫过闪烁的屏幕。“那些跳动的小点是什么?”有学生举手提问。“这是救护车在‘跑步’!”志愿者巧妙比喻,“就像捉迷藏要告诉小伙伴位置,求救时也要说清地址,救护车才能最快找到你们!”孩子们恍然大悟。在志愿者的带动下,孩子们玩起“模拟报地址”游戏,将小区滑梯、超市变成了“急救坐标”。这种将专业急救知识转化为趣味课程的背后,是滨州市“专业团队引领+实战化培训+场景化服务”的创新赋能机制。滨州市主动吸纳具备医疗、救援等专业技能的志愿者500余名,联合各县(市、区)9958应急救援队等组建“安全防护志愿队”,提供坚实人才支撑。在技能提升上,针对不同场景精准培训:为应急救护志愿者系统开设心肺复苏、创伤包扎等基础急救课程6期,培训700余人次;对防溺水志愿者,则结合真实案例设置“自救方法、危险识别、救援演示”专项培训。在服务落地环节,滨州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、滨州扶人公益服务中心等专业队伍常态化开展防溺水巡护,累计服务超2500小时。仅120急救系统体验活动就开展40余场,覆盖中小学生2300余人,急救知识普及率达92%,确保服务有质量、有温度。滨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通过三大机制的高效运转,让暑期志愿服务既有“统筹力”又有“精准度”,既彰显“专业性”更传递“民生温度”。从暑期托管到安全防护,每一项服务都紧扣群众期盼,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忱,持续擦亮“心安志愿”的温暖品牌,为滨州的夏日增添了一抹最动人的风景。
责任编辑:陈桵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