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统筹推动“6+N”志愿服务(“6”指涉外重大活动、旅游服务、生态环保、应急防控、社区治理、宣传宣讲6支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和品牌,“N”指青年、老年人、妇女、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志愿服务队伍和品牌),成立省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队,采取“省委社会工作部统筹+社会组织承办”模式,由海南省爱心社工志愿者协会承办实施社区治理“众善幸福汇”公益集市志愿服务项目,助力营造海南自贸港和谐、幸福、宜居的社区环境。
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组织架构立体化。建立“党组织+志愿者”联动机制,把党支部建在志愿服务队伍上、把党小组设在社区服务站点里。海南省爱心社工志愿者协会以党支部、团支部和党小组为主体,形成“支部牵头领项目、党员示范带群众”联动格局。牵头开展“学雷锋服务站”“爱心助老”“阳光助学”等项目,党员带头深入社区、学校、敬老院。在抗台风救灾等应急时刻,协会党支部党员可在30分钟内响应,并带动志愿者投身一线,彰显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。制度保障长效化。推行“双培养双推进”制度,把优秀志愿者培养成党员,把党员培养成志愿服务的排头兵;推进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,推进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。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制和星级评定机制,通过“党员积分制管理”将服务时长、项目成效纳入考核,让党员在志愿服务中亮身份、作表率。思想教育常态化。打造“流动党课+实践课堂”模式,将主题党日与社区服务结合,组织党员志愿者走进社区,开展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实践活动,通过志愿服务践行党的宗旨。海南省爱心社工志愿者协会联合60余家党支部组成党建工作矩阵,50余名党员常态化参与社区“惠民服务·邻里守望”活动,确保志愿服务始终与党同心、与民同行。
打造社区志愿服务“特色品牌” 打造一支社区志愿服务队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、特殊群体、社区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,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志愿服务队,实现社区服务精准化。招募常态化社区志愿者约400人,通过开展培训,提升其服务能力,确保志愿服务精准高效。同时,搭建志愿者交流平台,促进经验分享,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。搭建一个公益集市平台。发挥社会组织枢纽型公益平台作用,紧密联系10个街道社区,200余家社会组织、企事业单位、学校、乡村,通过签订志愿服务战略合作协议,形成社区“朋友圈”。通过社区“搭台”、社会力量“摆摊”、群众“赶集”的方式,把志愿服务送到小区居民“家门口”。健全一套社区治理长效机制。健全“居民点单、社区交单、机构下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”的菜单式服务模式,精准对接需求,提升服务效率,形成工作闭环。通过定期评估反馈,不断完善机制,形成良性循环,让社区治理更加科学高效。树立一个特色志愿服务品牌。以“志汇社联”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品牌为核心,通过“众善幸福汇”公益集市活动,汇聚社会力量、整合社会资源、聚焦民之所愿、解决民之所盼、共享治理成果,形成多层次、全方位的志愿服务体系,打造“家门口”的便民服务圈,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、精准化,提升居民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构建社区志愿服务“生态圈” 激活基层治理“神经末梢”。在云龙镇、光阳社区等试点地区,围绕“惠民服务·邻里守望”“爱心助农”等主题开展活动200余场,涌现出“和平南街道学雷锋志愿服务站项目”等体现社区服务供需对接的典型案例。?聚合社会资源“共建共享”。联合有关基金会开展“百万老年人动脉硬化筛查”志愿服务活动。携手海口市红十字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,让3000余名社区居民掌握急救技能。发起“百社战略联盟”,联合10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为社区捐赠物资、提供服务。助力国家战略“落地生根”。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,实施“百社联百村”项目,组织志愿者走进乡村开展助学助教、技能培训。针对“一老一小”需求,推出“晚晴助老工程”“留守儿童成长计划”,用志愿服务助推政策落地。(海南省委社会工作部供稿)
责任编辑:陈桵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