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聊城市现有城市社区265个、居民小区2528个,城镇居民人口326.95万,占总人口一半以上。聊城市委组织部调研发现,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变为城市居民,生活上有了更高的服务需要,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出现新情况、新挑战,诸多深层次、复杂性矛盾亟待解决。
近年来,聊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提出的“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‘枫桥经验’,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”重要指示要求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探索在居民小区开展“三建两清”行动。通过建立完善小区党组织、党群服务体系、联建共建机制,从城市小区公共收益混乱、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等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着手,激发群众主动参与,发挥自治优势,探索出一条“党建引领+依法办事+民主协商”的基层治理新路径,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至城市治理末梢神经,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。
织密一贯到底组织体系
让群众在“家门口”找到党组织 聊城市坚持“群众在哪里,党组织就建到哪里”,通过把党支部建在小区上、党小组设在楼栋里,健全完善“街道—社区—小区(网格)—楼栋”四级党组织体系。聚焦精细化、精准化,划细划小治理单元,精简优化城市网格,持续打通小区和网格界限,作为社区下延,将党的组织引领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前沿,让群众真正找到“主心骨”。
组织建设全覆盖,小区筑牢“红色堡垒”。开展城市居民党员起底清查行动,稳步推动常住小区的退休党员、职工党员、流动党员党组织关系转入;综合住宅小区、居民小组、物业服务区域、社区网格等不同情形,按照党组织覆盖、业委会自治、物业服务区域“三统一”的理念,一小区一策科学制定小区党组织组建方案,符合组建条件的小区单独组建党支部,不足3名党员的就近就便成立联合党支部,暂不具备成立条件的,以下沉在职党员为主,通过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加强党的工作覆盖,健全有场所、有服务、有经费、有制度、有考核的“五有”机制,全面推行实体化运转,小区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7.7%,实现了应建尽建。创新选派275名退休及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“红邻书记”,按照每人1万元标准拨付工作经费,明确加强组织建设、凝聚治理合力、办好民生实事3个方面12条具体职责,充分发挥他们经验丰富、群众威望高和协调能力强的优势,帮助140余个“问题小区”建立起了党支部,形成“选派一个人、建立一个组织、服务一方百姓”的生动局面。小区居民纷纷点赞:“有了‘红邻书记’,小区的事有人管了,我们的心更踏实了!”
党群服务“遍地开花”,服务直达“家门口”。坚持树立“党群服务中心不是哪一个部门的阵地,而是一级党组织的阵地”的理念,强化资源力量整合,一体化推进政务服务中心、便民服务中心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工作室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(站)、基层党校、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服务站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、老年大学、社区食堂、青年创客空间、“如康家园”残疾人之家、“灯塔书屋”等党群服务阵地建设。按照“15分钟服务圈”要求,科学规划、合理布局,把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城市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规划,在新建社区和老旧街区、老旧小区、城中村改造等工作中统筹考虑,将小区党群服务站纳入党群服务中心迭代升级行动覆盖范围,通过盘活小区公共用房、物业办公场地、国有闲置场地等资源,打造1321个小区服务站,成为服务群众的“前沿阵地”,街道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、小区(网格)党群服务站等“1+N+X”党群服务矩阵已然成型。累计投入6200余万元,对5.7万余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实行“亲民化”改造升级,探索“去行政化、去办公化”,让居民群众走进党群服务中心,有“回家”的感觉,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、促进基层治理提供坚实阵地支撑。
组织共建齐发力,基层治理“活起来”。探索建立以小区党支部为引领,业主委员会、物业服务企业、社区党组织、“双报到”单位、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的融合共治模式,有效调动社会资源、凝聚各方共治力量。开展“两河先锋”争创活动,推行党员先锋岗、责任区、承诺践诺等,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公共事务。创新“政府+高校+社会组织”的“地校社”模式,通过“抓住关键少数、赋能重要参数、引领广大多数”的思路,为基层治理注入新动能。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,全面推广党代表“马扎议事”模式,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坐“小马扎”,共议“社区事”,在“生活圈”里发挥模范作用,让“第一身份是党员”成为行动自觉。
建立协商共治机制
让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成“参与者” 聊城市从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小区公共收益管理、矛盾纠纷化解入手,推动社会工作、政法、城管、公安、民政、司法等部门全程提供保障,明确协商共治范畴、参与主体、平台载体、议事程序、工作机制等方面内容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政府主导”向“群众自治”转变。
规范自治组织,带动居民成为“当家人”。出台《聊城市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》,规范业委会成立程序,推动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“交叉任职、双向进入”。小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主任,物业企业负责人、小区支部成员主动参选业委会,党员业主踊跃参选楼栋长、业主代表等职务。目前,全市已有5521名党员通过法定程序参选进入业委会,带动组建业主监督委员会、小区老年大学,“搭把手”“海棠花”“辛事心办”等各类志愿服务队伍、文体类社团等自治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居民真正成为治理的“当家人”。
搭建议事平台,引领协商成为“家常饭”。围绕让群众“自己的事自己管”,创新搭建“党群邻里会”“红邻夜话”“幸福来敲门”等协商议事载体,推行党建引领、法治保障下的“有事来聊”民主议事模式,规范以民事民提、民事民议、民事民决、民事民评、民事民享为关键步骤的“五民议事法”,发动居民自主制定居民公约、楼道公约等自治规章333个,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小区微改造、微治理,形成自我管理、自我服务、自我教育、自我监督的良好氛围。同时,着力推动“基层吹哨、部门报到”,强化法律服务供给,将法治思维贯穿始终,推动社区小区、商圈楼宇等常态长效开展“有事来聊”民主议事会,及时化解矛盾纠纷、回应群众诉求。近两年累计引导群众参与策划实施各类共建项目3000多个,筹集社会资金6000余万元。
完善制度保障,推动公共收益成为“家庭账”。聚焦与居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小区公共收益不公开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,着力健全完善小区公共收益监督使用管理长效机制,探索城市版“四议两公开”制度。市级层面建立居民小区公共收益清理规范的范围清单和操作流程,明确公共区域广告、停车位摊位租赁及配套场所经营收入等8类清收重点;各级党组织牵头带动业委会、居民群众合力攻坚,清理公共用房159处、4.7万余平方米,清收公共收益538万余元,让物业“隐形收入”变成业主“公共收益”,不仅解决了公共收益失管漏管问题,还充盈了小区治理资金。
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让矛盾化解成为“家务事”。针对城市治理中矛盾纠纷突出的问题,整合党群服务中心、小区(网格)党群服务站、物业服务用房等资源,灵活设立议事场所,采取适当方式设置意见箱358个,公布为民服务电话、社区工作者微信等4700余个,及时征集居民普遍关心的问题4396条,对停车难、加装电梯难、不文明养宠等“高频问题”重点关注,建立“民生地图”。制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动员小区党支部、楼栋长、党员中心户和居民党员常态化发挥作用,一对一精准对接,推动司法、执法等部门全过程参与保障,帮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。对能立即协调解决的,当即约请当事人面对面协调解决;对涉及面广、不能当场答复的,整理形成议题,社区党委组织相关利益方召开居民议事会协商解决。目前,全市已成功调处小区矛盾纠纷1.5万余件,实现了矛盾化解在基层、纠纷调处在基层、信访解决在基层。
推动治理主体回归本位
让治理从“粗放式”迈向“专业化” 聊城市聚焦让党组织、居委会、业委会、物业服务企业等治理主体各司其职、协同发力,坚持“为车减负”“为马赋能”两手抓,进一步明确各治理主体职责定位,锻强基层治理骨干力量,让基层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抓党建、抓治理、抓服务,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
减负赋能,让基层干部“轻装上阵”。以基层治理“小马拉大车”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抓手,探索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,对各类任务、盖章证明、考核评比等事项进行统一清理,压减镇街考核指标42%,增加人员编制10%,4177名社区工作者定岗网格(小区),使基层干部脱身“文山会海”,真正把时间用在服务群众上。试点下放60项简易行政执法事项,推动城管、住建、消防、公安等执法力量下沉社区、小区(网格),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,不断加大基层经费保障投入,让基层有钱运转、有人办事、有精力抓落实。
头雁领航,让社区书记“展翅高飞”。实施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“领航工程”,围绕履职提能、示范引领等方面,部署开展分类培养、对标提升、管理赋能3项行动。按照“选一批示范领航、储一批后备力量、送一批取经赋能”方式,选拔50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“领航书记”库,建立健全交流互培机制,选派社区书记到先进社区挂职学习,全面提升能力素质。围绕社区行政化过重问题,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行政人员兼任比例由89.7%降至50%以下,社区治理逐步从“行政命令”转向“群众自治”,基层活力显著增强。
锻强队伍,让社区工作者“有为有位”。通过“选、聘、转”等多种方式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,吸纳469名社会工作师、107名心理咨询师、217名法律工作者、1006名有调解经验的居民,组建“有事来聊”调解队220支。不断完善教育培训、管理监督、激励保障等机制,开展各级培训213次、覆盖1.1万人次,实现集中培训全覆盖,提高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。全面落实“3岗18级”薪酬待遇,创新建立“社区工作者—社区‘两委’干部—社区党组织书记”成长链条,每年拿出部分基层公务员岗位,面向优秀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,不断拓宽社区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,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身份、待遇、出路等问题,让他们有为、有位,受尊敬。
规范运行,让物业企业从管理变服务。建立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”,明确业委会主导小区物业服务,每年倒排一批物业领域12345市民热线突出的小区开展专项整治,推行物业服务质量“红黑榜”综合评价,评价结果公示公开,对“黑榜”企业实行“末位淘汰”,有效破解业主与物业关系倒置问题。探索党组织领办物业服务企业模式,社区小区党组织领办物业公司43家,为176个无物业小区提供兜底服务,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、物业服务为重点、群众补充参与的“红色物业”新模式,有效解决了无物业小区管理难题。
责任编辑:陈桵 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