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省烟台市聚焦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配备不足、治理能力不强、管理不规范等问题,多措并举、规范选配、精准培育、科学管理、多元激励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。
突出“强基固本” 坚持总量管理。以区(市)为单位按标准核定,明确条件,通过公开招录、网格员转录等方式增配,全市社区工作者人数达9051人,每万城镇常住人口配比18.6人。严格招录程序。坚持每半年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备案审核,统筹考虑缺口情况,科学拟订招录任务,对招录办法进行市级联审,实行“双备案”,严把“入口关”。优化队伍结构。安排30%的岗位专门招录高校毕业生,设置“书记助理”岗位,专门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录年轻党员作为后备人才培养,实现598个社区全覆盖。其中,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4%,较2020年提高18%,平均年龄35岁,较2020年下降7岁,实现学历、年龄“一升一降”。
突出“赋能增效” 实施“阵地提能”计划。健全市级和14个区(市)、63个镇(街道)为主的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矩阵,实现重点培训、骨干培训和全员培训全覆盖,已培训2.6万余人次。实施“汇智共进”计划。以提升综合能力为目标,落实每月一期、每期一主题,将14个区(市)划分4个片区、轮流主办“汇智共进”,突出实战实训,开展主题化、场景化交流,达到提高履职本领、增强服务意识的目的。实施“淬火砺能”计划。今年1494名社区工作者通过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,全市社区工作者持证比例达50%;强化“全岗通”业务知识培训,以考促学、以学促干,95%的社区工作者已通过测试。实施“青苗培育”计划。在全市筛选50名年轻优秀社区工作者作为市级重点培养对象,计划通过三年时间培养出一批有影响力、“一专多能”的社区工作者人才。
突出“严管提质” 加强日常管理。以区(市)为单位,健全上门走访、结对帮扶、代办服务、职责公开等服务制度和坐班值班、履职评议、重大事项报告等工作制度,严肃工作纪律、转变工作作风、提高工作效率。推行延时服务。建立社区工作者弹性工作制度,实行预约办理服务机制,将社区服务时间与居民工休时间有机衔接,做到群众随时找得到人、办得了事。落实个人考核。指导各区(市)制定社区工作者年度考核指导方案,由街道依据社区工作者岗位职责特点实行分类考核,将考核结果作为社区工作者调整岗位等级、续聘解聘、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,树立“干与不干不一样、干好与干坏不一样”的鲜明工作导向。
突出“干有所得” 强化薪酬保障。坚持日常工作调度与重点区(市)督导相结合,推动各区(市)落实社区工作者“3岗18级”薪酬体系,保障社区工作者带薪休假、健康查体、工会福利、职业津贴等待遇。强化荣誉激励。指导区(市)积极推荐优秀社区工作者参评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党务工作者、劳动模范等荣誉,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中有党的二十大代表、省党代表各1人,获得国家级荣誉4人、省级荣誉64人;市级“双百计划”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中,社区工作者占比45%。强化职业发展。指导区(市)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街道机关事业编制,面向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进行招聘。去年以来,有1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被定向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。
责任编辑:苏田 标签:社区工作,人才队伍建设